媒体支持
联系我们

杨浩(销售总监)
展会咨询QQ: 515616785
手机: 18964878976

首页 新闻中心

中国医学影像行业透视国产已成定局

1949年10月1日,种花家成立。73年来,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伟大复兴。与此同时,国产医学影像设备企业也经历了破冰、煎熬、竞争与崛起。

 

  根据公开数据,截至2022年,联影医疗累计向全球发售6000台CT,东软医疗累计向全球发售42000台医学影像设备。

 

  今天,我们终于可以自信的说,随着“中国制造”走向世界,在与知名企业同台竞技的过程中,国产医学影像设备长了志气、强了骨气、厚了底气。

 

 

  1、国产第一

 

  回首70年,国产医学影像从零走到今天委实不易。翻开历史的画卷,每个“第一台”都代表了昨日的艰辛与明日的荣耀:

 

  1952年,华东工业部器械二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200mA医用X机,并于次年实现量产;

 

  1986年,中国第一台4MeV单光子医用驻波(低能)电子直线加速器研制成功,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;

 

  1989年,北京医用射线机厂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大型C形臂血管机;同年,深圳安科推出中国第一台永磁型磁共振和彩色超声多普勒超声;

 

  1997年,沈阳东软医疗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CT:CT-C2000,随后20多年里相继推出中国第一台螺旋CT、第一台16层CT、第一台64层CT、第一台128层CT、第一台256层CT;

 

  2007年,成都奥泰医疗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1.5T超导磁共振:Centauri,创造了多个国产磁共振的第一;

 

  2012年,北京大基医疗推出中国第一台PET/CT,填补了国内空白;4年后,浙江明峰医疗推出中国第一台数字化PET/CT:ScintCarePET/CT;

 

  2015年,上海联影医疗推出中国第一台3.0T超导磁共振:uMR770,开创了国产3.0T磁共振的先河,打破了GPSC在3.0T磁共振领域的垄断;

 

  2018年,联影医疗推出中国第一台PET/MR:uPMR790,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能独立自主研发生产一体化PET/MR的国家;

 

  2019年,东软医疗推出中国第一台悬吊DSA:NeuAngio30C“汉武”;2年后又推出中国第一台CT+DSA一站式诊疗综合解决方案:NeuAngio-CT“汉·文景”,再次填补了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的空白。

 

  今天,我们在医学影像领域已实现了全方位独立自主,并在CT、MR、DSA、PET、DR等五大领域取得了比较不错的成绩。

 

  2、CT:双雄

 

  近十年来,我国CT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尤以东软医疗、联影医疗为代表的国产CT有了长足的进步,逐渐进入三甲医院并被认可、推荐。

 

  从技术发展角度,单双排CT消失了,16排档CT成了入门级,64排档CT成了常规,高端、超高端CT成了三甲医院的宠儿。

 

  从行业需求角度,我国各级医院配置CT总数量从2013年的2000台暴涨至2021年的7000台。尽管有疫情因素,但更多的是国家“强基层”的成果,极大提高了医院综合诊疗水平。

 

  2013-2021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销量对比(原创,准确率98%)

 

  同样让人欣慰的,国产CT销量占比从14.8%(2013年)飞涨至52.5%(2021年)。在更重要的64排及以上CT方面,国产CT销量占比从8.2%(2013年)飞涨至33.2%(2021年),在中高端领域站稳脚跟。

 

  尤其常年位居国产CT前二的东软医疗、联影医疗,在2022年上半年更是首次超过西门子,位列状元和探花,充分说明国产CT已实现全面崛起。

 

  国产CT头部企业

 

  东软医疗、联影医疗、明峰医疗、深圳安科、赛诺威盛、万东医疗、开影医疗、波影医疗、上海电气康达

 

  3、MR:一超多强

 

  自从1980年代第一台全身MR诞生以来,磁共振在磁体技术、梯度技术、射频和线圈技术、成像技术等方面实现了渐进式提升,完成了从形态到功能、从二维到四维、从宏观到微观飞跃式发展。

 

  2013年至今,我国各级医院配置MR总量从约1000台/年增长至约2000台/年;从行业竞争角度,国产MR销量占比也从11.7%增长至40.6%。

 

  在国产磁共振方面,我国基本形成了“一超多强”的局面,联影是目前唯一能量产3T、5T磁共振的企业。不过,其他国产品牌也蓄势待发,无论是硬件创新、还是临床应用均实现了突破。比如,东软医疗今年重磅推出高端1.5T磁共振:NeuMRRena(盛名),在高梯度性能和光纤分布式谱仪加持下,实现了临床+科研全覆盖;比如,万东医疗也推出我国首台无液氦1.5T磁共振:i_Vision1.5T(开天),创研FREE-cool超低温传导平台,实现了100%无液氦。

 

  2013-2021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销量对比(原创,准确率98%)

 

  国产磁共振的成功,绝对离不开核心零部件的突破。目前,联影、东软是我国唯二实现超导磁共振的磁体、谱仪、梯度线圈、梯度放大器、射频线圈、射频放大器等所有核心部件全自主研发的厂家。此外,成都奥泰、宁波健信、万东医疗、西部超导等也掌握了谱仪、超导磁体、无液氦磁共振、超导线材等核心技术。

 

  总体来看,国产磁共振虽暂时无法像国产CT那样占据“半壁江山”,但显然指日可待。

 

  国产MR头部企业

 

  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、万东医疗、深圳安科、奥泰医疗、上海电气康达

 

  4、DSA:两翼齐飞

 

  根据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统计数据,2018我国DSA保有总量为4387台,分布在全国2697家医院,即8.6%的医院拥有我国全部DSA,这意味着我国有近3万家医院没有DSA。

 

  不过,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,从DSA被调整出乙类大型医疗管理目录,从“五大中心建设”到“千县工程”,从政策扶持到权力下放,无不将DSA推向医院提高综合救治能力的制胜利器。

 

  2017-2021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销量对比(原创,准确率98%)

 

  2017年至今,我国各级医院配置DSA总数量从约800台增长至约1100台;从行业竞争角度,国产DSA销量占比从5.2%增长至13.3%。按此增速,预计三年内国产品牌必将占据20%以上市场份额。

 

  在国产DSA方面,老牌万东医疗和新贵东软医疗联合贡献了近90%的份额。尤其是东软医疗,从2019年进军DSA至今,完成了落地DSA、悬吊DSA、滑轨CT+DSA一站式解决方案等多产品线布局,成为国产高端DSA的破局者。

 

  国产DSA头部企业

 

  东软医疗、万东医疗、乐普医疗、唯迈医疗

 

  5、PET:四朵金花

 

  作为研发门槛最高的乙类大型医疗设备,2012年以前我国PET(含PET/CT、PET/MR)行业只有GPS三家。此后,北京大基、上海联影、沈阳东软医疗、浙江明峰、北京赛诺联合先后入局PET领域,成为国产化PET崛起的分水岭。如今,国产PET早已实现了从晶体到整机的全产业链控制。

 

  近3年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销量对比(原创,准确率98%)

 

  根据行业数据,近3年来我国每年采购PET(含PET/CT、PET/MR)近180台,比较稳定。其中,国产PET长期占据半壁江山。

 

  目前来看,国产PET行业已逐渐形成“四朵金花”的局面,除了已站稳脚跟的联影医疗,东软医疗、明峰医疗、赛诺联合也纷纷推出了高端PET,具有更短飞行时间、更高灵敏度、更长轴向视野、更多临床应用,其品质比我们以为的要好得多得多,未来一定会继续做大做强。

 

  国产PET头部企业

 

  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、明峰医疗、赛诺联合

 

  6、DR:十兄弟

 

  2013-2021年,国产DR销量占比从66.6%飞涨至87.4%,已具备压倒性优势。更可喜的是,2021年首次出现了销量前10名均是国产品牌的“盛景”,他们是万东医疗、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、迈瑞医疗、普爱医疗、深圳深图、安健科技、深圳蓝影、开普医疗、上海电气康达。

 

  2013-2021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销量对比(原创,准确率98%)

 

  国产DR取得如此傲人的成绩,主要得益于其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大器初成。无论高压发生器、球管还是平板探测器均已表现相当出色,他们是杭州万东、沈阳东软医疗、南京普爱、珠海睿影、南宁跃龙、杭州凯龙、杭州远志、上海奕瑞、江苏康众、成都善思微、上海品臻等等等等。

 

  历经70年发展,国产X光机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,如今优秀国产DR已丝毫不逊于进口品牌,并从跟随者逐渐变成了引领者。

 

  国产DR头部企业

 

  万东医疗、联影医疗、东软医疗、普爱医疗、上海电气康达、迈瑞医疗、深圳深图、安健科技、深圳蓝影、开普医疗

 

  7、与世界共舞

 

  1985年,飞利浦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飞利浦合资企业,并部署了苏州、上海、深圳三大创新中心;

 

  1991年,通用电气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合资企业:GE航卫,并建有北京、无锡、天津四大全球生产基地;

 

  1992年,西门子在上海建立德国以外第一个CT生产基地,并运营上海、深圳、无锡三大全球化分公司;

 

  如今,中国已成为飞利浦、通用电气、西门子的全球第二大市场。他们也成为了“国产”企业,培养了大量科研人才,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升级,推动了技术进步。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如此成功,“军功章”上也有他们的一份。

 

  今天,我们终于也可以自豪的说,“中国智造”已立足本土,面向全球,与世界共舞。。。